走進 M-Enabling 2025:從觀察到啟發
- TECHMOI International
- 10月19日
- 讀畢需時 7 分鐘
身為說學兜創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暨亞太包容創新協會理事長,我有幸受邀擔任 M-Enabling 2025 的講者之一。這次論壇不僅是一次技術與政策的盛會,更是一場包容性設計、數位無障礙、與全球協作思維的深度交會。以下是我在會中觀察的幾個重要趨勢、心得反思,以及我從中看見的亞洲、台灣可以深耕的機會。
當會議本身就是最好的示範
踏入會場的第一刻,我就被深深震撼了。M-Enabling 不只是「談論」無障礙,而是將無障礙「實踐」在每一個細節中。會議的安排極其細緻,充分考慮到各種身心障礙人士參加的需求——從即時字幕、手語翻譯,到會場動線規劃、輔助科技設備的配置,每一項都展現了主辦單位對包容性的深刻理解。
這讓我深刻體會到:真正的無障礙不是事後補救,而是從設計之初就將所有人納入考量。這也是我們在台灣推動數位無障礙時,最需要建立的思維模式。
趨勢觀察:三大焦點
1. 「AI × 無障礙」從口號變成實踐
今年論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 Meta 的 Maxine Williams 帶來的主題演講"Designing the Future of Connection: Accessibility, AI,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Wearables"。她分享了如何利用穿戴式裝置結合人工智慧,協助視力障礙者更自主地生活。從智慧眼鏡即時辨識周遭環境、讀取文字,到 AI 助理提供情境化的導航協助,這些科技不再只是概念,而是正在改變無數人生活的真實應用。
毫無疑問,AI 是今年論壇最熱門的主題。從無障礙應用到輔助科技創新,幾乎每一場討論都能看到 AI 的身影。在 M-Enabling 2025 中,與會摘要指出 AI 在無障礙領域的討論漸趨成熟,涵蓋 AI 設備、可穿戴科技、元宇宙中的可及性等議題。我在 2025 現場亦看到這股趨勢繼續加速:與會者不再只談「AI 可能做什麼」,而是真正展示 AI 在實務中被導入無障礙設計的案例,例如語音識別、手勢控制、即時字幕轉換、與使用者互動的智能裝置。
但令我更感到欣慰的是,大會特別強調"Responsible AI"(負責任的 AI)的重要性。科技發展必須建立在倫理基礎上,尤其當我們談論服務弱勢族群的科技時。演算法偏見、資料隱私、科技平權——這些不只是技術問題,更是社會正義的課題。
這個趨勢提醒我們:在台灣及亞太市場,若能把「AI +包容設計」整合成具體服務與產品,不只是符合法規要求,還可能成為產業的差異化優勢。台灣在擁抱 AI 浪潮的同時,也必須建立相應的倫理框架和監督機制。
2. 法規與策略環境的加速轉變
論壇中多場專題提到歐洲無障礙法案(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, EAA)對企業供應鏈與產品設計的影響。而對於政府機構與大型企業而言,從「做到無障礙」轉為「制度化、策略化包容」的邏輯正在改變。
對我而言,在台灣環境下,我觀察到:雖然法律/政策的壓力可能比歐洲略緩,但市場與國際合作的壓力已經迫使企業提前佈局。這是我們協會與公司可以協助的切入點:從法規解讀、流程落地,到文化變革與能力建構,一條龍的支援服務會越來越需要。
3. 從技術展示到生態系統對話
過去 M-Enabling 多以「展示最新無障礙技術」為主,但這次我感受到變化更深:除了現場多家展示者,更多的是跨界對話:政府、產業、學界、公益團體在同一場論壇中就「如何組織化推動包容性」交換觀點。
這意味著:不只是工具與技術的進步,更是「無障礙生態系統」的建構過程。對我們來說,不僅是提供「工具箱」,更要協助構建「制度平台」、「人才生態」、及「策略路徑」。
亞洲的缺席與台灣的機會
然而,在參與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:會議討論仍然高度集中在歐美市場,亞洲議題的能見度非常低。整個論壇僅有一場關於新興市場(emerging market)的討論提到非洲發展,亞洲幾乎完全缺席。
這不只是遺憾,更是機會。亞太地區擁有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,身心障礙者數量龐大,文化脈絡獨特,市場潛力驚人。我們需要在國際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,分享亞洲經驗,也從中尋找適合在地發展的解決方案。
會議期間,我把握每個機會與各界人士交流,介紹台灣目前在數位無障礙領域的進展。令我驚喜的是,許多國際專家對台灣都充滿好奇。他們想知道台灣如何在高科技製造優勢下發展輔助科技,也關心華語環境的無障礙挑戰有何獨特性。這些交流不僅為 AIA 帶來許多寶貴的建議與協助,更讓我們對未來推動數位無障礙的方向更加明確。國際社群願意傾聽,也樂於合作,這是台灣走向世界的最好時機。
我的三個心得反思
1. 講者與參與者角色的融合
我在論壇中不僅出席聆聽、也參與討論與網絡交流。這讓我更加深刻體會一句話:你不是只是「傳遞訊息」的人,更是「連結者」與「催化者」。與不同背景的參與者交談後,我更確信:每個地方的「包容設計」都有其在地情境,只有透過跨國比較與在地實踐才真正可轉化。
2. 在地語言的重要性
雖然論壇以英文為主、國際參與為主軸,但我觀察到一個微妙卻關鍵的瓶頸:許多主題在西方語境中已有成熟論述,但被翻到亞太或台灣時,語言、政策、生態皆不同。這讓我思考:如何將「全球無障礙趨勢」轉化為「台灣可落地的策略」?我們協會與公司未來可推動「在地化論壇」、「中英雙語資源」、「台灣案例庫」來填補這段落差。
3. 從展示轉為行動路徑
最後一個深刻反思是:論壇上雖有許多精彩技術與策略分享,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講者分享「從挑戰轉為行動路徑」的案例。也就是說,不只是說「我們要做包容性」,而是「我們如何做、我們遇到什麼阻礙、我們怎麼克服」。
回頭看台灣,許多企業/組織仍卡在「看得到問題」但「不知道如何系統化解決」。這是我們工作的價值所在:從「看見」到「落地」的橋樑。
台灣數位無障礙的下一步
參加 M-Enabling 讓我深刻認識到:台灣在數位無障礙領域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方向,但我們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。目前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在這個領域共同耕耘,從政府部門到民間組織,從科技公司到倡議團體,一個生態系統正在成形。
回到我們台灣的情境,接下來亞太包容創新協會將扮演更積極的橋樑角色,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切入:
1. 教育與能力建構:專業人才培育
建立更多針對企業與政府的包容設計工作坊、無障礙策略規劃課程,並以 M-Enabling 等國際論壇論點為基礎。透過與 IAAP(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essibility Professionals)的合作,我們將引進國際認證的專業訓練體系,協助台灣建立數位無障礙人才培訓的基礎。只有培養足夠的專業人才,產業才能真正落實無障礙設計。
2. 國際合作與案例分享:建立對話平台
我們將致力於將國際最新的資源、標準和最佳實務翻譯成中文,讓台灣的從業人員和倡議者能夠更容易接觸到全球智慧。語言不應該成為進步的障礙。
透過亞太區域鏈結,將台灣的無障礙經驗與國際趨勢互換。協助台灣企業更快理解國際法規(如 EAA)與全球市場需求。我們計劃定期舉辦與國際知名專家的交流活動,甚至籌辦亞洲版的無障礙科技論壇。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數位無障礙對話的樞紐,連結各地經驗,共同解決區域性挑戰。
3. 平台化與生態系統建構:從「看見」到「落地」
不僅聚焦單一產品/技術,而是推動「制度+流程+設計+人才」的整體生態。協會與公司可扮演「整合者」角色,打造跨界協作的機制。從法規解讀、流程落地,到文化變革與能力建構,提供一條龍的支援服務。
用國際視野解決在地挑戰
這次 M-Enabling 2025 給我的靈感是:「設計的價值,不只是讓產品可用,而是讓更多人能被世界看見。」
M-Enabling 2025 讓我更加確信:數位無障礙不是選配,而是必須。在 AI 快速發展的時代,我們有機會讓科技真正成為每個人的助力,而不是新的障礙。
台灣擁有優秀的科技實力、豐富的設計能量,以及越來越強的社會意識。只要我們願意用國際視野來檢視在地挑戰,借鏡全球經驗來創新在地解決方案,台灣完全有能力在亞太地區的數位無障礙發展中扮演領導角色。
作為理事長、創辦人,我將攜帶這份信念回到台灣,持續推動**「無障礙不是額外的要求,而是創新的起點」**這一句話落地於每一個組織、每一個產品、每一位使用者。
這不只是為了身心障礙者,而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包容、更人性化的數位社會。因為當我們為最需要協助的人設計時,我們創造的是對所有人都更好的體驗。
無障礙的路還很長,但我們已經在路上。期待未來有更多台灣的聲音在全球包容設計舞台上被聽見,也期待能在下一屆 M-Enabling 論壇中,與你共同分享我們的進展與實踐。讓我們一起用設計改變世界,讓科技為每一個人服務。
作者為Claire為說學兜創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與亞太包容創新協會理事長

留言